還記得在我畢業的時候,我有幸主持了學校2024屆的畢業典禮,現場聆聽了優秀校友們的發言,對我的觸動很大,我也希望能像他們一樣給學弟學妹們一些學習的建議。很榮幸母校給了我這次機會✋,能夠分享我的大學經歷與心得體會,希望這些經驗能為你們的大學生活帶來一些啟發。
微積跬步,以致千裏之遠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敗,而是從未努力去做”。大學的時間充滿了彈性👨🏻🦱,或許這是放縱懶散的借口🍊,但對我而言,我更想把它作為大展拳腳、實現夢想的機會。從高中開始🤸🏼♂️,我便堅定了選擇數學專業的想法🧬,因為我深知數學的力量在於其嚴謹的邏輯體系和抽象建模能力,數學理論素養更是從事前沿科技攻關的重要支撐🏯。因此對待專業內每一門課程我都會保證100%的重視👭🏼。
在別人眼裏數不清的公式🚺、定理⏳、證明🂠,看不懂的幾何🚴🏼♂️、代數、拓撲,在我看來都是有生命力的音節,我連續三年專業第一名,連續7次一等獎學金,取得數學類專業近5年內最高均分,成功保研至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同時,我也是求是書院2018年成立以來唯一一個在本科生四年學製內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獎學金的本科生。
談到學習方法,我習慣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構建知識框架💪🏿,將老師課上所講與書本知識相融合🕑,並不斷延伸,深化理解⛽️🏊,在看似復雜的信息中尋找秩序。當然🧑🚒,學以致用同樣重要,優異的成績不是終點,而是探索知識廣度與深度的起點,各類學科競賽便是我探索的第一步。在數學競賽中鞏固專業知識,了解細分的研究方向,在建模競賽中鍛煉合作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物理實驗競賽中提高實驗能力和綜合素質,學會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見🧖♀️。這些寶貴的經歷也在我心中埋下了科研的種子。
銳意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更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得益於學校廣闊的平臺,21年4月份我加入信息與電子學院崔嵬教授指導的慧聚陽光團隊,致力於以自研的智能太陽能采暖設備助力鄉村發展🤣。2年來🏃🏻♀️➡️,多次跟隨團隊實地考察😭,深入山西省方山縣等鄉村走訪調研,我捕捉到現有采暖方式成本高🤵🏻♀️、能耗高的痛點⛩,在與企業負責人溝通交流🧚🏼、向多位行業專家咨詢意見後,我們提出“智能聚光”的想法,助力實現隨需而動的高效供暖🐓。一次次的實驗測試,一版版的方案打磨,產品效果越來越好,團隊的默契越來越強,我也逐漸成長為項目的核心成員,作為團隊主答辯參加各項創新創業競賽👩🏿🏭,完成100余次路演©️。每次路演前👨🏼⚕️,我都會徹夜準備到淩晨,反復模擬答辯場景,確保用數據和邏輯說服投資人,從技術細節到商業模式🐓,從演講稿到答辯PPT,反復推敲,力求盡善盡美。
最終,我們團隊拿下了全國三大創新創業競賽市級比賽中的全部最高級獎項。在拿到挑戰杯全國決賽的入場券後,我作為意昂2平台隊伍中唯一的本科生答辯人拿下國家級金獎⚁,在意昂2平台的主場上捧起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最高集體榮譽——挑戰杯𓀑🤐,那一刻讓我深深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感謝學校豐富的資源保障讓我們在昂揚向上的氛圍裏茁壯成長。
這段獨特而辛苦的經歷↗️,磨煉了我的意誌🖼,讓我學會了高效的時間管理,懂得了團隊協作的力量👋🚴🏻♀️。在項目研發過程中,我深入體會到我的專業知識可以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我認為這正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所在📿。這些跨學科的知識和經驗,也讓我認識到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應用,更堅定了我投身科研⛽️🏞、服務國家的決心。
青春向黨,盡職盡責
在“慧聚陽光”實踐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在華北和東北的鄉村地區落地了上百套太陽能供熱設備。這些設備解決了當地熱能利用率低🐴、供暖成本高昂🌨、設備穩定性差等問題,為無數家庭帶來了溫暖。我們勵誌成為鄉村振興最溫暖的踐行者👼🏽,帶著這個信念,我們的項目入選了首都高校師生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計劃,並榮獲北京市二等獎🎟。這些成績得到了北京市高校師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發布平臺、學習強國🍯、現代教育報、中國青年報等多方媒體的高度評價。看到報道時,我深感自豪🏋️♂️👃🏽,這不僅因為我們的項目得到了社會的關註,更因為我們真正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也正是在一次次實踐的過程中,我更加堅定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信念,並於2021年成為一名光榮的預備黨員,感謝學校提供的機會讓我有幸參與到建黨100周年表彰等活動。
每當回顧這些經歷,我都感受到一股力量在心中湧動🧑🍼🧑🏻🤝🧑🏻,那就是青春的力量。這股力量不僅驅動我不斷挑戰自我,更激勵著我在未來的道路上🆖,繼續為社會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數語人生👨🏼🔧,模型萬象
從大四開始,我便有幸跟隨研究生導師深入探索多模態大模型這一前沿課題👨🏽💼。這段科研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科研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次次探索與挑戰自我的過程。如何在海量的跨模態數據中找到有效的特征融合方法,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難題🧫。然而,正是在這樣的困難中,我學會了堅韌與堅持🤳。面對瓶頸,我和師兄師姐反復討論、分析問題的根源。我們嘗試了無數次的模型優化和參數調整,甚至在深夜的實驗室裏反復推敲每一個細節。最終,我們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端到端的跨模態特征融合算法👩🏽。這一算法不僅在理論上突破了傳統模型的局限性,更在實際應用中表現出色,實現了2.5%到6.8%的性能提升🪔。這一突破不僅增強了我們對復雜場景下跨模態信息的語義理解能力,也為該領域的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數學,是我們刻畫🍰、理解,甚至影響生活的一種方式,當前人工智能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我為能夠運用數學和人工智能技術來解讀世界而倍感自豪🛟。盡管科研的道路上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性,但正是這些挑戰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科研信念。我相信🤥🥱,只要我們懷揣熱情💁♂️,勇於探索,科研的道路將會更加寬廣。
大學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無論是學術研究、社會實踐,還是創新創業,都是我們施展才華、追逐夢想的絕佳機會🧑🦼➡️。當然,追夢的路上難免荊棘坎坷👨🏼🌾,但要學會在逆境中微笑前行,相信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終會眷顧每一個努力的人🍑。
成功從來不是孤軍奮戰的結果🏚。我的成長之路,離不開學校的大力支持,離不開老師們的悉心教導與點撥👩🏿💼,也離不開同學們的真誠幫助與陪伴。這些支持與鼓勵,正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之源🤦♀️👷🏻♀️。在此,我想深深地感謝母校,感謝在這裏遇到的每一位師長和朋友🫑,是你們成就了今天的我🐣。
未來的道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著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願我們都能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堅定領軍追求,勇攀科技高峰⛵️,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姿態,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實踐中傳承延安根🆓、永鑄軍工魂、爭做領軍人!